鸟类中的远距离飞行冠军
生态学上依赖于湿地的鸟类,在季节性迁徒时可能超越国界,因此这些鸟禽被《拉姆萨尔公约》视为国际性资源,斑尾塍鹬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斑尾塍鹬榜上有名。
斑尾塍鹬是一种嘴略向上翘,以蠕虫、甲壳类、昆虫、植物种子等为食的涉禽,常栖息于海滨滩涂、沼泽湿地。斑尾塍鹬种群每年春季集体迁徙到俄罗斯西伯利亚或美国的阿拉斯加繁殖,秋季再返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越冬,周而复始,年年往返于南北半球之间。它们的体重通常仅半公斤左右,可连续飞行距离有时可以长达上万公里,是目前已知鸟类中的远距离飞行冠军。其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34.8英里,如果在顺风的情况下,飞行速度可再增加1.85英里到2.5英里。
长期以来,人们对斑尾塍鹬不间断的长途飞行表示怀疑:长途迁徙过程中数天不停、不睡、不食,那它们飞行中途所需要的能量从哪而来?晚上它怎么飞行?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它们在长途飞行过程中首先“关闭”一侧大脑,叫“睡觉”;其能量主要由体内储备的脂肪来供给。飞行中脂肪即将消耗殆尽的时候,它们会在迁徙路途中停歇觅食。白天飞行它们通过分析太阳的偏振光来定向,阴云密布的天气对它们也无妨;夜间通过星星的偏振光来定向。幼年的斑尾塍鹬就已基本了解天空的变化,已能分辨出哪边是北边以及南半球的方位。
国外媒体报道,每年9月,大约有7万只斑尾塍鹬从北部阿拉斯加历经长途跋涉飞往新西兰,第二年3月再飞回阿拉斯加。为了研究斑尾塍鹬的迁徙,新西兰梅西大学的动物学家菲尔•巴特雷和他的同事们在新西兰为16只斑尾塍鹬装上了卫星跟踪仪器。代号为“E7”的是一只体形瘦小纤细的斑尾塍鹬,2006年3月17日午夜前后,它从新西兰的科罗曼德半岛起飞,一路向北飞越新西兰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塔斯曼海,而后转东穿过巴布亚新几内亚,再向北穿过关岛,后进入黄海口。一周之后,日夜兼程的它几乎是与其它3只斑尾塍鹬同时到达朝鲜鸭绿江湿地。这7天时间里,它共飞行了10205公里,平均速度为每小时56公里,飞行高度最高时达2000米。
绝大多数斑尾塍鹬长达一周或更长时间的飞行,是以牺牲体重为代价的——在降落时的体重较起飞时相比减少近300克(脂肪消耗超过体重的一半)。而接下来的5或6周时间里,斑尾塍鹬将一直留在鸭绿江湿地上休息,借助于它们引人注目的长啄深入泥淖捕捉美味食物以补充脂肪,为最后的5000公里旅程——飞往阿拉斯加繁殖地作好准备。
斑尾塍鹬每年春季长途飞往阿拉斯加,是为了生育它们的后代。6月,孵化出来的小斑尾塍鹬经过10到12周的发育,便动身飞往新西兰。在此之后,它们会每年往返继续飞行,直至生命完结。如果一只斑尾塍鹬现在的年龄估计在15岁左右的话,这就意味着它在成年期的飞行距离已达40万公里上下。
2007年9月,国外媒体报道,生物学家通过在斑尾塍鹬身上安置的人造卫星标签追踪,又意外发现“E7”从阿拉斯加一口气飞到了新西兰,飞行距离长达11570公里,它中途没有休息,没有觅食,也没有饮水,不停顿地飞行了8 天又 12 个小时,相当于人类每小时将近70公里的速度,连续7天的赛跑,完成了这次令人惊讶的迁徙任务。优秀的“E7”这次史上距离最长的不间断飞行,纠正了人们鸟类不可能飞越太平洋的偏见。
尽管斑尾塍鹬的耐力超常,但鸟类学家仍担心不已,因每年成功到达新西兰的斑尾塍鹬的数目在不断减少,由90年代中期的15.5万只到现在只剩下7万只了。其中的原因是韩国、朝鲜和中国的黄海沿岸湿地不断开发利用,提供给斑尾塍鹬等鸟类停歇和取食的湿地面积在不断缩小。这也就要求沿途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应该尽力保护区内的湿地,不轻易开发。因为一旦路途中的某块湿地受到破坏,无数候鸟的旅程就可能无法继续了。
来源:中国湿地博物馆
作者:胡 彧
转载:玫瑰留香
声明:本个人账号旨在传播知识,无商业目的,如原作者不希望公益分享,请告知,我将立即撤下。
联系方式:505294583@qq.com 。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