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 专业圈 登录 注册林业 使用指南

科普写作Forestry Science

林业科普写作

所在位置:首页 > 科普写作 > 林草科普写作 > 林草产业科普 >

在生态文明试验区背景下的脱贫致富思考

媒体:生命的探讨  作者:冉景丞
专业号:袁帅
2020/4/22 15:44:43

贵州,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山地和丘陵占据了贵州92.5%的国土面积。

贵州,中国西南喀斯特分布中心,喀斯特地貌占据了贵州73%的国土面积。

就凭以上两项地质背景,就足以看出贵州地形复杂,生态脆弱,土地承载力低。虽然贵州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也有长江、珠江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但山地的生产条件和喀斯特地貌天生的水肥缺限,给予了贵州人生产生活的考验。

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的民族组成复杂,文化差异性大,人口众多,空间竞争压力大,决定了贵州在经济发展方面困难,同步小康和脱贫攻坚同贵州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博弈更加突显。人们总是发现一种怪现状,那些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地方,反而成了贫穷落后的地方。那些为生态保护作出贡献最大的人,反而成了生态红利最少的人。生态的同心圆没有与经济同心圆重叠,而是与贫困同心圆重叠。因此出现了一些异样的声音,认为是生态保护使得当地经济发展受阻。有些地方要求撤销前些年建立起来的自然保护区,理由很简单:生态保护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脱贫攻坚的需要,保护区应该为经济发展让路。

多年来,贵州的各级各届政府都在为如何找到平衡点而努力,探索“靠山吃山”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

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为了通过试验区建设探索和积累经验,在综合考虑各地现有生态文明改革实践基础、区域差异性和发展阶段等因素后,从东部、中部和西部选择了经济社会发展有差异,但生态基础相对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成为首批试验区。这是贵州的机遇,也是重大考验。如何在背负着贫困基数大、贫困面广的社会背景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文明建设与同步小康齐头并进,让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正总结出“贵州经验”,这不仅是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对全球类似区域和发展中国家的贡献。

贵州围绕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生态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五大示范区”战略定位,开展了绿色屏障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生态脱贫、生态文明大数据、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文明法治、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绿色绩效评价考核等八项制度创新试验。

生态建设,不光是动物植物、山水河流,同样关系到人的生活,生态文明更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生物环境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把生态系统搞成千疮百孔、生物多样性难以维持不是生态文明,让群众生计难以维持、总处于贫穷落后也绝不是生态文明。

贵州将建设大生态与大扶贫深度融合,探索建立了易地扶贫搬迁“贵州模式”,对迁出地进行土地复垦或生态修复。率先在全国出台生态扶贫专项政策,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推动“大生态”与“大扶贫”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并在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大生态、大扶贫、大数据作为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战略行动。将生态建设覆盖自然生态空间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推动各级各界干群全参与,贯穿人民生产生活全过程。真正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统领各行各业的建设与发展。

尽管贵州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探索出了一些新经验新路径,取得显著的成绩,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才刚刚开始,距离真正的生态文明的距离还很远,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考验。

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永远是一个坚定的命题,不仅考验人的能力,也考验人的意志与恒心。贵州的地质条件特殊,经济底子薄弱,生态环境需要保存良好,但极为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按照中央的统一督署,贵州正处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重任,又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的压力。如何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加快发展,深入持久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促进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对贵州是一次大考验。

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贵州要大力构建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目标责任、生态文明制度、生态安全“五大体系”,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强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各项改革创新试验,奋力书写美丽中国的多彩贵州新篇章。要创新生态扶贫机制,明确提出了退耕还林建设扶贫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扶贫工程、生态护林员精准扶贫工程、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程、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工程、以工代赈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程、农村小水电建设扶贫工程、光伏发电项目扶贫工程、森林资源利用扶贫工程和碳汇交易试点扶贫工程十大生态扶贫工程。订立了具体的建设目标,退耕还林任务继续向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14个深度贫困县倾斜,对符合退耕还林的贫困村、贫困农户实现全覆盖,确保69万户贫困户每亩退耕地有1200元的政策性收入。到2020年贵州省生态护林员队伍将达9.67万人,人均管护森林面积稳定在1500亩以内,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2万户,实现人均增收2300元左右。

大目标是由一个一个的小细节构成的。对于贵州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西部山区省份,脱贫攻坚与可持续发展还真就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态移民虽然改变了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但对生产条件和成本、可持续性等问题如不预先考虑,就会影响扶贫效果,甚至是快速返贫。生态护林员的形式对于个体的精准扶贫户的扶持效果非常明显,但对于区域性的贫困问题并不一定能够根本性解决,也许是杯水车薪。只有让生态与民生结合起来,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硬件问题,通过培训、引导、帮扶解决软件问题,才能让生态扶贫的成果得以保证,效果得以持久稳定。

世界不是平的,有高有低,有前有后,恰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同步小康不是绝对平等,也不可能绝对平等,但不能容忍绝对贫困。针对贫困问题应进行充分的分类,真正地做到“精准”,而不是数字的精准。充分展开问题树的讨论,真正做到“打破砂锅问到底”,把“贫根”找出来,然后对症下药。该国家兜底的就由国家兜底,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该培训的培训,该支持的支持。不管哪一种扶贫都不能养懒育惰,不能让“逆淘汰”现象在扶贫方面出现。

至于扶贫的途径,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地推进,不可能一步到位,不能看绝对数字,而要充分考虑质量和可持续性。

生态旅游无疑是扶贫的好途径,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开展生态旅游,也不是生态旅游一抓就灵。当然,贵州自然资源丰富,景观和民族文化优越,是开展生态旅游的良好基地。

生态旅游讲究在保证生态系统完整性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采取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方式,强调社区的参与与利益保证,并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生态知识和环境教育,理解和强化生态伦理,更多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通过生态旅游让当地社区脱贫致富的例子非常多,曾经在茂兰保护区工作期间就有过很多的尝试,把当地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将他们熟知的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溶合在一起,升华提炼,形成生态旅游的讲解内容,效果也非常明显。原本对家乡的自然资源熟视无睹的群众,通过培训了解了更多的自然资源的价值,提升了自豪感和自信心。将科学知识与传统知识结合起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客人听,更加能够引起游客的兴趣和共鸣。每一次的讲解和带路虽然才100-150元,对于社区来说已经可以解决不小的问题,对于客人来说均摊到每个人头上不过一二十元钱,能够了解到那么多的信息,也非常乐意。将客人安顿在群众家吃住,又是一笔收益。要想让生态旅游扶贫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动力长存,必须在当地社区建立一种资源公平享用、经验分享、环境共建共享的机制,让生态旅游成为社区人人认可的资源利用方式,将生态保护与群众的可持续收益挂起勾来。当群众看到自然资源给他们带来的直接好处后,自觉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就得到了保证。

当地社区就是生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也是生态的一个元素。没有当地文化内涵体现和活文化参与的所谓生态旅游,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在生态旅游中绝对不能排斥当地社区,而更应该防范大公司介入后的垄断。有些地方打着生态旅游的招牌,由外来企业与当地群众争利益,最后失去生态旅游的意义,有些地方甚至失去了旅游和生态价值。

生态产品认证与推广是生态公平享用的重要途径。贵州的欠发达恰恰留给了贵州一些好底子。由于没有受到太多工业发展的影响,生态环境保存相对完好,空气、水、土壤都仍然处于清洁状态,这是很多所谓发达地区不可求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用绿色生态的方法培育出来的产品,是最健康的绿色产品。但由于没有认证,没有引导和管理保障,鱼龙混杂,生态产品不能够真正通过价格体现它的价值,迫使本来希望保持生态种植的农户也不得不放弃。近年来一些生态产品在逐渐得到认可和价值体现,茅贡米、有机茶、虫草鸡等产品明显地突出了产出效益。

生态扶贫讲究各个击破,更需要大平台。国家公园建设是生态扶贫的契机,国家森林步道建设更是通过生态旅游的形式解决偏远山区的生态旅游扶贫问题。要充分挖掘、解译各个点的生态内涵,提升游线上的生态卖点。以线带点,以点带面,使生态旅游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再用生态旅游来增加当地社区的收入。

生态的问题要用生态的方法解决。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的贫困也是生态问题的一种。简单的移民,也是生态空间竞争和生产资料竞争的结果,但生态移民应该与简单移民有所区别。生态移民与社区发展就像生病时看中医和看西医,一个是直接改变,一个是自身调理,而最好的办法恰恰是中西医结合。集中是一种最为简便的集约管理方式,但并不是最适的生态空间分布。用生态的方法解决贫困问题可以达到长效,但要有一个相对长的过程。用急于求成的方法表面上解决了问题,但到头来很可能是失败。

试验示范,首先是要试验出经验,然后按经验去示范,达到推广的效果。试验就允许探索,允许适当的出错,但不是不可逆的错。用生态的方法循序渐进,就不会错得很远。

真正的脱贫,还需要培育一种良好的环境,一种和谐的思想和欲望。是要营造一种公平而不是仇恨与忌妒心。新农村建设除了良好的基础建设外,更需要建设新农民。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中国林学会科普部 运营维护:全国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8462号-5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配置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