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 专业圈 登录 注册林业 使用指南

科普写作Forestry Science

林业科普写作

所在位置:首页 > 科普写作 > 林草科普写作 > 生物多样性 >

在保护区内为野生动物投食,你想把保护区建成动物园?

媒体:生命的探讨  作者:冉景丞
专业号:袁帅
2020/5/14 12:54:01

给野生动物人工投食一直是爱心表现与生态科学两股力量博弈的焦点。有些社会人士为表达爱心,或放生,或投食,忙得不亦乐乎。而一些生态科学家却呼吁不要过多给野生动物以“帮助”,适当的经历灾难,淘汰一部分个体,本来就是生态学应有的结果。不是科学家们太冷血,而是事实上投食对物种的种群发展并不是好事,特别是对于一些种群数量本来就不多、数量增长缓慢、生态位狭窄的敏感物种,“善意”的人工投食可能是致命的。有些生态学问题绝不像我们想当然那样简单。

黔金丝猴就是那种生态位狭窄的敏感物种,一分布地狭窄,种群数量小,增长缓慢。黔金丝猴是世界上五种金丝猴中数量最少、分布地最狭窄的一种珍稀动物。由于其行为神秘,远离人类视线,从知道有“果然兽”的存在,到真正地科学认识黔金丝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黔金丝猴被称为“羞涩的灵长类”。目前能肯定的只活动于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东北部(江口县与松桃县交界地带),种群数量仅在700只左右(上世纪90年代初的调查数据)。

对于一个物种,在这么狭窄的区域内,这么少的种群,再加上外围日益加剧的生态隔离和干扰,是难以长期存在的。但是,从历史来看,其实黔金丝猴原来的分布地远远不只是在梵净山区,而在贵州东北部和重庆一些地方都有分布。由于战争,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生境破坏和破碎化,特别是工程造成的生境隔离,但黔金丝猴这一种群得不到可扩张的分布地,特别是梵净山环山公路与旅游步道、索道的建设,更加将黔金丝猴的活动范围控制在很小的活动区域,家域空间严重缩减,种群增长困难,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针对这一情况,如何保护黔金丝猴这一珍稀物种,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修复和恢复原来的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绝不能用想当然拍脑袋的短视办法去争得一时的数量增加。有“专家”提出给在梵净山保护区内给黔金丝猴人工投食,并预测这一手段将在3-5年内使黔金丝猴的数量增加100只左右。

乍一听,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黔金丝猴的数量,隐性的收获还有提高黔金丝猴的遇见率,让人更容易看到和接近黔金丝猴,且列举了川金丝猴和滇金丝猴人工投食招引的“成功”例子。但是,本人认为此举万不能做,且不说黔金丝猴的习性与川金丝猴和滇金丝猴有很大的差别,生物学习性到现在还有许多是迷,仅从物种健康这个范畴来看,投食的影响是深远的,也许是一次针对这一种群的致命打击。今天所谓对川金丝猴和滇金丝猴“成功”投食招引,确实让这两种金丝猴的投食群已经不再怕人,甚至可以到人的手中来取食物,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也有所增加,但这就真的“成功”了吗?那些投食群的行为已经改变,整天围坐在很小的范围内等待人们的投食,造成生境破坏和种群自然竞争力丧失,谁能知道它们能走多远?

据动物行为学家研究发现,即使是在动物园,投食会给动物带来一系列的改变,更何况是在野生状态下,特别是自然保护区。

投食会导致野生动物过分争斗。群体生活的野生动物有正常的社群交流行为,投食会导致个体之间的过分争斗,激烈的打斗会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严重的会留下终身残疾,甚至是断送性命。对于社会动物来说,投食还会改变社会行为的稳定性,扰乱竞争机制,打破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

投食会导致野生动物营养失衡。野生动物在野外取食是可以自由选择的,获得的难易程度也已经深深地影响着野生动物的消化系统,是通过长期选择的结果。如黔金丝猴的肠壁薄而细嫩,却适应粗纤维食物,高淀粉的食物反而会引起腹胀而发病。即使是在动物园,每一种野生动物也是根据它们的习性制定严格的食谱,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季节有若干不同的营养餐,以此来保证它们膳食均衡、身体健康。如果游客投食,会导致它们的消化系统负担过重,营养失衡,从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投食会威胁野生动物生命安全。人工投食过程中,可能造成食物贮存时间过久、变质,或是处理食物的保鲜剂等可能影响动物的安全。再则,投食让动物对食物选择的能力降低,对一些非食物的识别能力降低,常把食品外包装、人类小物品等非食物误食。一旦误食这些物品,造成的伤害可能是致命的。此外,投食过程中人与动物的过密交流,也可能促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后果将会很严重。

投食会导致野生动物产生非自然行为。野生动物本身具有适应生活环境的自然行为,而投食会导致野生动物产生非自然的行为,尤其是聪明的灵长类动物,当它们发现人类乐于给它们投食时,它们会把偶然的伸手去够食物变成主动伸手“乞讨”食物,这就违背了它们的天性。

在生态系统中,几十年是一个短暂的时间概念,短时的数量增加,有可能是种群退化的开始,有可能是灭绝的回光返照。黔灵山的猕猴就是在人工投食的情况下得到快速发展,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种群中疾病横行,猴群对人工投食的依赖越来越严重,造成了谱系紊乱。这正体现了投食对动物自然种群的危害。

从生理学上看,动物对食物的选择是一个长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协同进化导致了动物的生理结构已与相关环境包括食物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单一的食物来源可能使物种营养失衡,包括今天的人类,也因为过度的食物单一偏好使许多自然功能退化或出现生意人疾病。

动物与人一样,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遗传记忆也在潜意识中起着作用,是行为选择的潜在基础。让野生动物保持它们的野性,保持应有的警惕和安全距离是关键。那么,针对黔金丝猴种群数量小、分布地狭窄的问题,正确的方向应该是栖息修复与重建,建立生态廊道,连接生态网络,让物种有更大的活动空间,给种群间的遗传隔离与交流留足空间。开发潜在栖息地,扩大分布范围,在生态廊道和重建栖息地,可以适当考虑黔金丝猴喜食的种类,但必须注意结构,切不可过度单一。物种多样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用单一目标建设物种多样性的全部。对于过小的物种,在充分尊重自然种群的同时,适当开展迁地保护,开展人工繁殖研究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熊猫的例子证明,人工种群一样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起作用。

建立保护区是为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一个平台,为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验找一试验地,最终目的是让生物多样性更健康。自然保护区绝不是供人类观赏的动物园,也不是为简单发展经济而建立的“园区”,必须尊重保护区内所有生物种的本来习性和生物属性,让保护区真正成为生态建设的跳板和工具。

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切不可简单粗暴地一边倒,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态系统有很的自修复功能,适度的人为活动并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质的改变。相反,在人为活动与环境已经形成平衡了的区域,突然完全切断人为活动,将人与自然完全割裂,即将人的行为从自然生态系统中突然去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非常不利的。朱鹮、梅花鹿的保护就是明显的例子。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对竹子的利用和管理,有些自然保护区内有多种竹子分布,在建立保护区之前对竹子是有一定利用的,采竹笋、砍竹子或割竹叶,但保护区现行的法律规定在保护区核心区内禁止一切人为活动,使得核心区、缓冲区竹子疯长,生态空间竞争强烈。许多原生树木难以更新,竹子本身在疯长后也出现退化。

生态问题一定要用生态的方法去解决和应对,绝不可奢望通过一个工程就能得到解决。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中国林学会科普部 运营维护:全国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8462号-5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配置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