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论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在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下我们继承前人之忧势,立足国家之根本,继往开来的走科学发展之路,为实现民族复兴、挂架富强而努力。民族复兴在于精神复兴,在于文化、信仰的继承与弘扬。本文在于探究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理念的相关性研究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理论支撑。
1佛教思想及其核心价值
佛教由距今三千多年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八大祖庭: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佛”意为“觉者”。它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与觉悟,是一个为解脱众生困难,引领众生破除心中执念,戒除“贪”、“嗔”、“痴”以达到自我思想升华的宗教体系。其核心价值有“缘起论”、“宇宙论”、“因果报应论”等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与生态哲学思想。
1.1佛教思想与生态文明的相关性
1.1.1“缘起论”的生态学含义
佛教的“缘起论”认为世界是由于物质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并不是一个因素造成一种结果,也不是多种因素成就一种结果。原与因的关系与地位是可互换。同一原因在不同事物与现象的形成上具有不同的作用。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呈现现象。“缘起论”是佛教对人生和宇宙的根本观点,也是佛教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石。佛教《杂阿含经》中对“缘起”阐述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条件与因果的关系,其中条件中也有关键条件,原因中也有主要影响因子,这与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因子(环境条件)与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产生、发展、演替等理论是一致的。
佛教的“缘起论”包含以下三种含义,第一:因果关系论,现象生于缘,决定于条件。条件与现象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反应的过程是此起彼落,最终达到一种内外和谐统一、相存。这与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适应理论是一致的。第二:为生亡无常,这是佛教中的“诸行无常”强调现象随因缘而不断变化。这是一个由缘的变动而引起的动态过程,也可以说是一切事物发展过程论。第三:缘起性空,一切现象的存在都由因缘决定,没有独立存在的个体。在生态学中也是如此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组分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与生态功能,它们与周围的物种、环境不断的进行着能量物质的传递与交换,一个条件的改变也许决定着一个物种的存亡,或许这个条件通过控制另一个物种的变化来间接的影响其他物种的存亡。
1.1.2“宇宙论”的生态学含义
佛教倡导从当下的苦难进入另一个的幸福世界,佛教的宇宙论是非常具有独特视角的观点。世界大地以须弥山为中心,外有多重山水。空轮支撑风轮,风轮支撑水轮,水轮支撑大地。这与自然科学中将地球分为四大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各圈层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构成了地球上变幻莫测的景象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体。世界是无限的,佛土无边无量,佛所居住的极乐世界是没有烦恼、幸福安乐、环境优美、物美丰厚。佛教对极乐世界的描述也是一种对世界、全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的猜测。生态学中生态系统既可以包罗万象的极大生态系统也可以是只有几个成分的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这一概念不仅适用于自然界,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或是人与自然、社会以及经济等符合的生态系统。这也就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共同体”的最好印证也是最好的诠释。
1.1.3“因果报应轮”的生态学含义
宇宙万物都受因果法则支配,这种因果关系,俨然不乱。善因出善果,恶因生苦果。《佛说无量寿经》卷下“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乘。”这是佛教认为世界运行的规律,被称为“因果报应论”。人是根据因果报应来客观的认识、感受、体验、承受目前存在的和所发生的。佛教用因果报应论来解释众生所承受的、遭遇的好的或是坏的。在生态学中也存在的各种科学规律,物质在个生命体间可交换,能量在个生命体间可依据能量传递规律来进行循环,信息交流随时随地在生命体间互换。什么样的环境生长与之适应的生物,环境越好,生态系统越健康,生物种类越丰富,物种与物种、物种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越多,生态系统反过来越健康。人如果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也就撒下了自然环境恶化的苦果。人们现在所承受的空气污染、土地污染、水资源污染、食物安全无法保障、各种极端气候频发、自然灾害严重、怪病突发等都是人类急功近利、不科学的利用自然、不遵从自然规律所引发的苦果。
2 道教思想及其核心价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道”,何为道,“道”是万物发生之伊始,“道”是万物生存之本,“道”是万物运行之规律。道是手段,道是规律,道同时也是引领发展的意识。道教创建的“道生万物”论强调天地、自然、万物与人同根同源。道教中的 “有形皆含道性”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平等思想。道教以普遍的慈悲心和怜悯之心善待万物,从而形成了以生命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并且要求人要像孝敬父母一样来尊敬天地自然。
2.1 道教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的相关性
2.1.1“尊道贵德”的生态学含义
《老子》第51章中讲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句话将万物有道,以德为贵,诠释的淋漓尽致,并且充分的肯定了人与万物的自然本性和道生化万物地过程。它是对自然状态以及过程和本性地尊重的重要体现。道教“天人合一”地理念表达一种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和谐共生地状态。《庄子·马蹄》描述“故至德之世……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这是庄子所描述的理想生活,从中可以看出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自然状态是万物自然生长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当下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发源之本。
2.1.2“道法自然”的生态学含义
《太平经·分别贫富法》中的“天下何者称富足?何者称贫也?……富之为言者,乃必备足也……。”这实际是将物种的齐备作为生态系统完整的标准,这与生态学中的生物多样性在认识上是一致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以及基因多样性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正是文中“上皇气出”与“万物富足”之间所要反映的关系。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是一些风景优美、生态独特,同时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福地,这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支撑。《淮南鸿烈集解》中云“广夏阔屋,连闼通房,人之所安也,鸟入之而忧。高山险阻,深林丛薄,虎豹之所乐也,人入之而死……乃至天地之所覆载,日月之所照隐,使各便得其性,安其居,处其宜。”这是道教所阐述的人与万物应各自有适宜自身的生活环境,人与万物顺应本性而维护生存环境。道教以自然与人的自然本性、自然状态为最理想的状态,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这也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提倡的人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2.1.3“清虚自守”的生态学含义
道教的“清虚自守”生态德性论是一种身心修养实践,注重精神追求对于人生德终极价值,是建立在“道法自然”基础之上,以“顺应自然”为重要原则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为人的行为效法天地,天地的运行效法道,而道遵循自然法则。因此自然死天地所遵循的根本之法,所以我们一直在提倡“顺应自然”的生态建设理念。《老子》第64章中将“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与众人并不相同,圣人更加注重自然万物的本性,不敢为了满足自己欲望去违背自然规律。“自然之法,乃与道连,守之则吉,失之有患。”自然与道是相互联系,遵守、顺应自然万物之法。“无为而治”的思想与生态学中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一致,在回复生态学中遵循自然恢复为主导,遵循自然规律,适当的人为调控,加快恢复受损生态系统。
3儒家思想及其核心价值
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仁”。“仁”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仁”是让人在情感身心上得到安慰而且是人幸福的源泉的亲情。“仁”是对人的关怀和尊重。仁是“爱物”、“万物一体”的一种思想。人与自然之间,仁通过提高人的德性、心灵境界,从而转变人的生存方式,最终达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于可持续发展。
3.1儒家文化的生态学含义
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讲道“大人者,视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下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夫人之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人与天地、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伤彼伤己。生态学发展过程中,这一思想已被验证。自然与人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人与自然以及万物都是这一复合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人与自然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发挥着不同的生态功能。人的行为影响、改变了周围自然植被的生境,某些物种可能因不适应改变后的环境后逃亡或是消亡,而另外一些物种因与已消亡的物种间存在某些功能相关性,共生或寄生关系,也会跟着消亡。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圈层交织结构,某一圈层的破坏都会引起整个圈层的结构、功能、外貌等发生变化。
儒学文化中的生态学思想是一种“人文主义生态学”或“深层生态学”;它搭建了一个人与自然之间历史统一关系的“思维平台”,是人类区域文明现代形态与古代形态和全球区域文明之间的“全方位对话”。
4 少数民族文化与中的生态价值
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大话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丰富的生态类型滋养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如茂兰自然保护区内就繁衍生息的瑶、水、布依等少数民族,他们与茂兰独特的喀斯特生境和谐相处,在峰从间的田土进行着传统的生产。他们一方面受益于山林的滋养,从所处的生态环境中获得水源和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他们敬山爱林,以山林为友,用其文化上的设置维护着与山林之间的平等和互惠关系。千百年来,世居于这块神奇土地的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瑶族惟妙惟肖的猴鼓舞、欢快紧张的赛陀螺、独具特色的禾仓和工艺品,充满了神秘和古朴的色彩;水族的与甲骨文相媲美的文字——水书。这一文字历史久远,涵义深刻,至今仍为水族“鬼师”使用和传承,它以神秘的力量趋鬼逐疫,指导和约束着水族人的婚丧嫁娶、起房建屋、节日庆典,是水族文化和水族人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已成被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依族居住的环境多在依山傍水、向阳的河谷槽坝,房屋多为吊脚楼,楼底圈牲口、堆杂物,楼上住人体现了典型的山地文化,布依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各具特色,生活自制用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代表了生存智慧,是民众与自然生态的对话、共谋中形成的认知和实践方式;自然生态世界,为文化的产生和延续提供基本的保障和场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深植于它生长的土地,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服饰、不同语言、不同风俗的人群在同一地域繁衍,创造并传承了“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文化模式。
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而自豪,但一个巨大的现实问题我们不得不面对,那就是如何保护好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如何让民族文化持续传承,让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我们面临着发展和保护的双层压力。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贫困和强势的现代生活方式及大众传媒的重重压力下,变得更加脆弱甚至濒危。许多少数民族青年冲出大山打工的同时,正在快速地忘却本民族的文化。许多人不再认同自己的文化,更不用说主动去传承。织布机的数量少了,寨老们的威严没有了,相互间的互助和交往物化了,村寨传统的知识体系和运行机制正在解体。而这种文化传统或者说文化精神一旦丢失,尤如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一样,不可恢复。其连锁反应就是:这种长期以来与生态所形成的和谐关系,也将不能维持,人们将不再敬畏和遵守他们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文化契约,一切以追逐经济收入为目的,这是非常危险的。
目前贵州省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由当初的“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已经上升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执政纲领。文化多样性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特殊成分,对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受到重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文化、民族、社科等部门不仅要挖掘和保护物质文化,更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纳入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中。特别是像贵州这样的多民族地区,更加应该充分保护和传承丰富的文化多样性,结合美丽的自然风光,让生态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5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的相关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禅宗文化、法家文化等多种优秀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某一历史时期、某一朝代都会依据自己的统治需求而选择相应的传统文化来帮助王朝巩固和发展。每种文化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与核心价值。生态文明是二十一世纪提出的发展理念,主要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国已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中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生态文明理念就是“天人合一”、“仁”、“义”、“礼”、“至”、“善”、“无为而治”、“因果报应论”等的最佳表征与显现。
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它们既具有自身独特的思想与核心价值体系,又具有共同之处。在生态文明方面都讲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共命运”,人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当代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态学方面的精髓,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们应进一步地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新时代、新思想的指导下建设生态文明家园。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