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 专业圈 登录 注册林业 使用指南

科普写作Forestry Science

林业科普写作

所在位置:首页 > 科普写作 > 林草科普写作 > 生态文化科普 >

科学护航 “候鸟天堂”让鄱阳湖走向世界

媒体:鄱湖人家网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25/10/24 8:41:30

【特稿】每年秋冬之交,白鹤的翅膀如云絮般掠过鄱阳湖的澄澈天空,这片被誉为 “候鸟天堂” 的湿地,便迎来一年中最富生命力的时节。作为全球约 80% 白鹤与东方白鹳的越冬家园,这些灵动的候鸟不仅是自然馈赠的使者,更是检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 “试金石”。然而,如何让候鸟保护的故事跨越地域阻隔、直抵人心深处,正成为鄱阳湖当下亟待破解的 “无声迁徙” 难题。

保护宣传跟不上候鸟迁徙的脚步

“我们割草是为了让湿地正常‘呼吸’,可不少游客却误以为我们在破坏候鸟家园。” 鄱阳湖一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坦言,道出了科学传播缺位带来的普遍困境。从堑秋湖控水的生态响应,到候鸟 “弃湖入田” 的行为转变,这些专业生态议题常被简化为片面的舆情热点,而背后蕴含的生态平衡智慧,却鲜少被公众知晓。

法治宣传同样面临 “最后一公里” 的落地难题。尽管《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已走进课堂、挂上展板,但湖区仍偶有偷猎者设置的陷阱。更令人惋惜的是,诸多珍贵科研成果 “沉睡” 在学术论文中 —— 白鹤越冬数量突破 6000 只的监测数据、“藕 — 鹤共生” 的创新保护模式等,尚未被转化为公众可感知、易共鸣的保护故事。

自然教育 “儿童化”、传播内容 “同质化” 的问题,也在不断制约宣传效能。护鸟主题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 300 万次,但多数内容停留在 “鸟群飞舞” 的浅层视觉展示;而湖区居民、企业职工等对保护工作至关重要的群体,却鲜有机会融入候鸟保护的叙事体系。正如一位长期参与护鸟的志愿者所说:“如果只有孩子举着望远镜守护候鸟,而成年人还在湖边偷偷设网,这样的保护终将难以为继。”

科学叙事让候鸟保护 “破圈” 传播

面对传播困境,鄱阳湖正掀起一场以科学为核心的保护宣传革命。

让科学知识 “活” 起来

保护区联合科研机构共同打造 “候鸟科普数据库”,将复杂的水文监测数据、鸟类迁徙轨迹,转化为动态交互地图与趣味动画短片。例如,通过 VR 技术还原苦草冬芽的生长过程,直观演示枯水期为何会导致白鹤转向农田觅食。“我们要做的,是让公众看懂候鸟每一次飞行转向背后的生态逻辑。” 参与数据库建设的一位研究员表示。

为争议话题 “开良方”

开设 “鄱阳湖生态对话” 专栏,定期邀请生态科学家、湖区渔民、工程管理者同台交流,直面公众关切。当保护区再次开展割草作业时,配套短视频会同步解说:“这不是破坏湿地,而是为候鸟清理出更开阔、更安全的觅食栖息地。” 用多元视角消解误解,以科学解读凝聚共识。

带法治宣传 “入场景”

将真实案例改编成 “护鸟微剧场”,在湖区周边乡镇巡回放映。短片中,志愿者依据法律条文成功举报非法围网行为的情节,让观众直观感受法律的力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扫码即可获取完整举报指南与保护法规。“现在法律不再是墙上冷冰冰的字,而是照亮湖边的一盏灯。” 一位观影村民感慨道。

跨越边界让保护故事走向世界

候鸟的迁徙不受地域限制,保护的故事也需要更广阔的讲述舞台。如今,鄱阳湖正主动打破地域与圈层壁垒,让湿地保护的中国智慧被更多人看见。

在国内,联合湖南东洞庭湖、湖北沉湖、安徽升金湖等长江流域保护区,共同发起 “江湖共生” 传播计划。通过系列纪录片、联合科普展等形式,揭示候鸟迁徙与江豚保护、流域禁渔政策之间的生态关联,让公众理解 “长江大保护” 的整体意义。

在国际舞台,与国际鹤类基金会深度合作,发布多语言版本的《鄱阳湖白鹤保护白皮书》。同时,通过海外社交平台账号,定期分享白鹤监测故事、湿地修复成果,让全球观众看见中国在候鸟保护领域的实践与担当。

更具创新性的公众参与机制也在逐步孵化。“候鸟保护积分制” 正式上线,公众参与巡湖护鸟、转发科普内容、举报违法行为等,均可累积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可兑换专业观鸟体验、鄱阳湖生态文创产品等奖励。此外,“白鹤守护站” 陆续在候鸟核心栖息地建成投用,不仅为科研监测提供支撑,更吸引全球志愿者驻点记录候鸟生活,让保护行动成为跨越国界的共同事业。

一位国际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在这里,每一只白鹤的起飞与降落,都是跨越国界的生态信使。” 候鸟的翅膀从不为边界停留,保护的故事亦当如此。当科学传播打破认知的藩篱,当湖畔的割草声与清脆鸟鸣一同被世界聆听,鄱阳湖的越冬候鸟,将不再只是局限于一地的自然奇观,更会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生动鲜活的中国注脚。正如一位坚守湖区十年的护鸟员所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候鸟的故事,飞得比它们每年数千公里的迁徙路线更远。”

(部分内容由AI生成    编审/生态零距离)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中国林学会科普部 运营维护:全国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服务平台
京ICP备11018462号-5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配置App